日期:2025-07-10 17:30:07
6月25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20组的山坡上,60岁的宋全才正与妻子为2亩旱地里的竹林除杂。“清理杂草,竹子才能长得更好。”如今一亩旱地的竹木价值1000元,是种植红薯收益的5倍。这片曾被父辈开垦养家的耕地,如今已融入万亩竹海,成为咸安区“山上换山下”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的生动注脚。
改革破局:林地上山耕地下坡
咸安区地处幕阜山系与江汉平原过渡带,林地资源丰富却长期面临林耕错位难题。数据显示,该区耕地流向林地达15.32万亩,林地变为耕地3.59万亩,其中净差值11.73万亩。东南部山林中夹杂的零星耕地,不仅影响林地连片,更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如何既保住耕地红线,又稳住林地保有量?
咸安区经过两年调研实践,争取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和林草局同意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工作后,探索出“山上换山下”空间等量置换路径。即取得村民认可后,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把山边零碎耕地“由耕转林”,田间林地“由林转耕”,通过变更土地经营性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人不变,由不动产登记部门为村民换发新的不动产权证。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和林业产业的发展瓶颈。
宜林则林:生态美了旅游活了
星星竹海的蜕变是宜林则林的典型案例。过去,80余块零星开荒地散布林边,村民开垦的玉米地因效益低常年撂荒。“村里曾花钱耕整200多亩山边荒地,结果第二年又荒了。”星星村支书余杰表示。如今,这些地块全部调成林地,竹笋与竹海连成一片,形成咸安最大的绿色生态氧吧。80后村民陈佳借此成立湖北星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卖竹子转向卖生态,开发的康养旅游项目经营红火。
双溪桥镇南部生态修复、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林间耕地腾退等项目同步推进。“将18126亩坡度大的耕地等量置换为适宜林地,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确保了森林覆盖率。”咸安区林业局局长钱华介绍,这一举措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多赢。
宜耕则耕:钱袋鼓了村民笑了
在双溪桥镇毛祠村,370亩金银花绽放,3000多亩玉米高粱随风起伏。村民陈四清表示,他曾在5亩地里种杉树,十余年只卖了几百元,如今除了每亩200元的地租收益,还能在基地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
毛祠村的转变始于残次林复耕试点。村两委通过召开屋场会、算经济账,将残次林整合置换出5100亩连片耕地。区财政每亩补贴1200元清表,完善基础设施后租给新型农业大户。“小米、高粱大获丰收,为茅台、劲酒提供原料。”村党总支书记陈邦胜介绍,流转土地让村民年收租金80万元,村集体服务费年收入16万元,带动100余户农户通过务工增收150万元,2024年复耕地块农业收入达963万元。
如今,双溪桥镇李沛、杨堡等村纷纷效仿,汀泗桥镇多村前来取经,全区已将1.5万亩碎片化耕地改造成连片耕地。西北部地势平坦区域,正规划建设集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咸安经验:名声响了发展火了
毛祠村成功试点后,“耕林底数一张图,统筹兼顾优空间”的咸安模式引发关注。2024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此举行,咸安区作为唯一县(市、区)代表作经验交流。目前,已有恩施、潜江等50多家单位前往咸安考察学习。
基于“耕林底数一张图,统筹兼顾优空间”的成功实践,咸安区在空间优化上的经验正从模式探索迈向区域布局深化——该区东南部的大幕乡、马桥镇、桂花镇靠近幕阜山脉,计划推动连片林木种植,助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楠竹之乡”。西北部地势平坦,是规划中的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通过林耕空间置换,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一个西北部耕地连片、坡地成园,东南部连绵绿丘、花林竹海的武汉都市圈‘粮仓’和‘后花园’正加速形成。”咸安区委书记李军平表示。
网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